编者按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植根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百年名校,依托一流大学多学科的学术支撑,成为我国西南地区艺术人才培养、艺术创作与艺术研究的重镇。学院学科齐全,名家荟萃,成果丰硕,在全国乃至海外的艺术学界享有盛誉。为全面展现学院学术水平,为新时代艺术发展立言,特开辟“川大艺坛”栏目,将定期推出学院师生的学术成果,以飨读者。
朱沙风景画:“出世”的人文性与“入世”的历史感
在朱沙的风景画中,“如画”效果的生成由以下两个方面得到呈现:“出世”的人文性与“入世”的历史感。从题材的选取到画面的取舍都体现了一种“出世”的人文态度,此种态度紧密关联于画者的审美意趣与身份立场。无论是对于家乡的风景式观照,还是对园林一隅的打量,一切与“如画”精神相悖的社会性要素都被排除在外,罕无人烟的景致竟然在剥离了人类经验的纯粹中获得了永恒的意趣。如果说流行于18世纪英国的“如画”美学包含着对于城市化进程的怀疑态度,那么朱沙刻意的取舍是否也透露出其对于自然亘古基调的永恒向往?不难看出,关于物象的记忆一旦触及心灵深处,风景便抽象为一种脱离了自然的诗性律动,毫无人烟,却充满生气。
除此之外,“出世”的态度还需依托“入世”的历史情结得到显现,此种经过岁月洗礼的古建筑遗迹在朱沙的绘画中成为了与山石树木一样值得崇敬的风景。画者将废墟情结贯穿于时间绵延的古迹中,获得了福西永意义上的流变性与可塑性:“历史是早熟的事物、现时的事物或迟到的事物之间的冲突。”[1]原本具象的巴蜀风光在时间王国的形式组合中试图超越丹纳宣称的种族、时代和环境的外部神话,指向一种视域的融合。
黄宗贤
(黄宗贤,四川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 四川美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1](法)福西永:《形式的生命》,陈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第1版,第125页
♦
《八月乡间》
180*180cm,
2010年
♦
《冬之园》
120*200cm,
2016年
♦
《孤山鸿雪》
220*180cm ,
2014年
♦
《痕迹之一》
130*160cm,
2014年
♦
♦
《黄村夕照》
180*180cm,
2012年
♦
《辉煌的城址》
130*160cm,
2015年
♦
《回响》
130*160cm,
2014年
♦
《家山回望》
220*180cm,
2011年
♦《金刚坡》
200*150cm
2016年
♦
《静默之园》
120*200cm,
2017年
♦
《秋意观音峡》
200*150cm,
2013年
♦
《卧佛》
130*160cm,
2014年
♦
《夕照观音峡》
200*150cm,
2009年
♦
《依依故园》
180*180cm,
2009年
♦
《遗迹之一》
180*170cm,
2010年
作者简介:
朱 沙, 1970年生于重庆。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副主任,四川省油画学会副会长。 作品入选第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第四、第七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等国家级美展,曾获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获奖提名”、2016年国家艺术基金。作品被浙江美术馆、重庆美术馆、四川美术馆、中国外交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大都美术馆等公共机构收藏。
.
【川大艺坛】组稿
李明 limingzm2006@163.com
李嘉璐 161926564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