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预告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川滇黔彝族古歌调查与研究》——“彝族古歌诗与乐”专题讲座-k8凯发

k8凯发-凯发k8官网登录vip

/ en k8凯发-凯发k8官网登录vip

讲座预告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川滇黔彝族古歌调查与研究》——“彝族古歌诗与乐”专题讲座-k8凯发

本文由  于 2024-05-08  发布在 学院新闻 栏目中  浏览次数 

讲座主题

川滇黔三地彝族学者、诗人、非遗保护专家围绕彝族古歌“诗性与乐律”的分享及彝族古歌现场赏析。



讲座主持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 焦阳




课题主持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教授 宋阿依姆




讲座时间

2024年5月13日(周一)

上午9:00-12:00

下午14:00-18:00



讲座地点

四川大学江安校区艺术学院湖畔报告厅




讲座内容摘要


贵州传世彝族古歌

王明贵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彝学研究院院长二级研究员)


彝族古歌,史志称“弄恩”“怯杰”,可分为 “恳洪”“阿卖克”“曲谷”三大类。彝族古歌起源于原始社会,在农业文明时期已经十分发达,它是彝族古代生产生活的重要表达形式。在重要的婚礼、丧礼、恋爱场合,一般都有古歌唱诵,内容讲述历史、表现生活、倾诉情感,是重要的社会交流与教育形式。


云南彝族创世史诗的收集、整理与研究

杨甫旺

(楚雄师范学院 二级研究员)


云南彝族创世史诗不仅记录了彝族人民对于世界起源和自然现象的理解,还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哲学、艺术、宗教以及社会组织的信息,是研究该民族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首先,它有助于探索人类早期思维和文化形态,了解古代民族如何通过神话故事来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其次,创世史诗中蕴含着彝族人民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对研究民族学、社会学有着重要参考价值。此外,创世史诗作为一种口头文学形式,对研究文学艺术的发展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生死关联:彝族传统的生命表述

               ——以凉山彝族诺苏人为例

罗庆春

(西南民族大学民族语言文学研究院院长  教授)


众所周知,对方位、时空、源流的追问、探索与确认是人类早期先民必须首先获得的初始性的智慧。“生”与“死”是彝族传统智慧的起点与归宿,而在进行生命表述中“措茨”(彝文拼音:ꊿꋊ“co cyt,汉文直译:“人谱”——父系祖先的符号化表述)是彝族诺苏人至今传承相对完整的记录生命谱系方式,是传承血缘家族历史、保护族群内部认同、促进民族凝聚的核心载体。同时,它也是诺苏人对亡灵(ꒌꆠ“yyr hla”)的归属的界定与规训的方式,通过多种关乎生死教养的“文本”“故事”“谱牒”“仪式”“场域”“禁忌”等完成对一个诺苏人完整的“生死人格”的塑造。通过对彝族诺苏人这一特有的姓氏谱系的命名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叙谱立谱、述根论根与历史溯源传统的深入梳理、文化解析和民族文化精神的把握和阐释,可以归纳和提炼彝族诺苏人独特的生命观、思维方式、认知方式、价值观念和信仰内涵。从而深入了解传统彝族诺苏人的文化品质、文明体系及其当代变迁情况,反思彝族历史文化遗产及其民族精神根基的当代遭遇,推动和促进彝族诺苏人母语文明的当代传承与未来发展,从根谱脉络之深层上思考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命哲学。


彝族古歌研究中的悖论及其突破

李春霞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教授)


彝族古歌研究中有双重悖论:第一重归于音乐学先天悖论:听音乐和写语言;第二重归于口头传统研究:口头传统和书写传统。然而恰恰是双重悖论敞开了基于、习惯于文字书写传统和系统的研究者,暂时悬置写文化,暂停“书写中思考”,戒除用书写来中介的习惯,关闭视觉,停止手笔,离开纸张,去临响,去口耳共舞。作为研究者,我们如何在仪式现场,许以“听”直达并处于毕摩诵唱《指路经》的音响景观、参与口头创作-表演-传播共时在场?作为时间的艺术,作为表演的创作,作为传播的传承,如何同时是具有审美价值的音乐和一个人群的历史?毕摩诵唱《指路经》是音乐事实、文学事实或历史事实?突破悖论,要求我们承受悖论。


当下彝族音乐和非遗保护实践

吉伍依作

(凉山州文广旅局非遗科 专家)


在多彩的中国民族音乐宝库中,彝族音乐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悠久的历史闪耀着迷人的光芒。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个民族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载体。面对现代文明的冲击和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认同感的减弱,非遗保护实践必须采取创新的策略。对于彝族音乐而言,这意味着既要保持其原汁原味的传统特色,又要让其焕发新的活力,以吸引更广泛的听众群体。通过录音、纪录片、音乐教学等多种方式,我们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并欣赏到这门古老艺术的魅力;与此同时,政府和文化机构的支持是不可或缺的,他们可以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技术指导和政策保障,为传承人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创作环境;此外,将彝族音乐融入到当地的教育体系中,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爱好,也是培养未来传承者的有效途径;社区参与同样重要,通过节日庆典、音乐比赛等活动,让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非遗音乐的保护与实践中来,增强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彝族音乐的传承与保护是一场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科学合理的实践措施,我们可以使这一古老的音乐形式继续在现代社会中传唱,成为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桥梁,让世界听见来自远古的美妙旋律。



讲座专家简介


  罗庆春  

西南民族大学民族语言文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会秘书长,四川省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出版《混血时代》《走出巫界》等多部著作,1994年出版的诗集《冬天的河流》是中国第一部彝文现代诗集,1998年出版的散文诗集《虎迹》是彝族文学史上第一部彝语现代散文诗集。先后主持和参与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 3 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二等奖三等奖1项。


  杨甫旺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云南楚雄师范学院彝学研究院原院长,二级研究员,从1988年开始以来,走遍彝山彝寨,搜集整理了大量民间文艺资料,把彝族众多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与民俗材料相互印证,进行系统的研究,提出自己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思路,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文章,主要有《九隆神话与彝族蛇崇拜》、《大姚昙华彝族母权制残余探讨》、《蛇崇拜与生殖文化初论》、《龙崇拜,实系水崇拜》、《云南彝族石崇拜文化初论》、《云南少数民族乐舞——葫芦笙》100余万字。


  王明贵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彝学研究院院长、二级研究员、硕士生导师。贵州省核心专家、黔灵学者,贵州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会副会长,国家民委“全国少数民族古籍专家库专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彝族传统经籍文学研究”等5项,其他国家级课题6项,省部级项目11项,其他项目10多项。发表学术文章160余篇,出版《彝语诗歌格律研究》等专著、译著、论著26部,主编、副主编、编著出版著作86部。获“山花奖”1项、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二三等奖8项、贵州省文艺奖3项等。


  李春霞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人类学、文化遗产研究。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并出版《电视与彝民生活》等专著,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西部彝族新农村建设中传播系统的研究》。


  吉伍依作 

彝族文化学者,彝汉双语写作者,四川省凉山州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非遗科副科长,有文字见于《世界诗歌》、《世界知识画报》、《画界•工艺美术》、《民族学刊》、《巴蜀史志》、《民族》等国内外刊物;主编出版《博葩特依》、《勒俄特依》、《克智特依》、《布德特依》共4本彝族民间文学;先后参与完成了《彝族漆器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研究》等多项国家、省级学术研究课题。



上一条:资讯|四川大学第三届非遗学术研讨会成功举行 下一条:视见无界 | 视觉传达设计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系列讲座——“继续发芽:从设计到未知”顺利举行

【】

网站地图